死亡, 對任何人來說  都不是容易開口討論的議題, 前陣子有家長詢問, 如何與孩子談論親人逝去, 首先要先談談, 不同年齡孩子對死亡的理解與反應:

0-2歲

孩子經驗到痛苦與失去, 可能會大聲地抗議,會重覆詢問逝者在哪, 此時孩子會需要穩定的規律與很多的擁抱, 以及重複地解釋逝者不會再回來的事實, 家長可以保留與逝者相關的物品,相片, 讓孩子長大後能回憶

2-5歲

此階段的孩子, 能以”字面上”去理解死亡, 因此用詞的使用是很重要的.

使用” 去睡很長的覺了” , “我們失去他/她了” 會讓孩子困惑, 因為他們還無法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所以請使用正確的詞彙, 教導孩子逝者無法再回來

這個階段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影響周遭的世界, 某種程度上, 可能會覺得自己和逝者的離去有關, 必須跟孩子解釋, 人們過世的原因有很多種, 但怎樣都跟孩子所想/所做的無關.

當我們回應孩子的問題時, 開放,誠實, 與簡單的回應, 此時保持一致的生活規律也很重要

5-8歲

此階段的孩子能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與普遍性, 會詢問關於死亡的問題, 專注在這樣的議題上, 有時可能會覺得自己應該對活下來的人負責任,然而 應該讓孩子繼續當孩子, 而不是期待他們理解成人的責任

孩子可能會感受到”愧疚”或” 責任”, 用開放與誠實的態度回答孩子的問題, 學校的支持在此時也很重要, 因為經歷喪親的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不同, 而覺得在學校受到霸凌, 可能會觀察到孩子暴怒, 睡眠異常, 做噩夢,以及表現出比較不成熟的行為

8-12歲

這個時候的孩子能理解死亡是不可逆, 普遍性以及有原因的, 此時跟孩子的溝通會再困難一點, 哀痛可能會以身體的不舒服, 疼痛或是挑戰的行為來表現

孩子需要機會跟信任, 熟識的大人聊聊, 討論生活接下來的改變,  比如: 財務的狀況, 能否繼續待在家裡, 學校可協助和同儕的相處,以減低霸凌的可能性

13-18歲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的脆弱,此階段的孩子會嘗試想要自己處理問題, 但同時又對尋求成人的幫助感到困惑,

縱使他們能理解甚麼是死亡, 然而情緒上的成熟度仍不足去處理這樣的哀慟經驗,和父母談論可能會是困難的, 可以試試他們信任的其它成人或同儕, 學校能提供的是安全(感)與規律, 然而在學校孩子可能會感受到孤離, 不同,對學校課業覺得吃力, 不知道如何應付課堂要求或考試

青春期的孩子需給予機會對於參與喪禮, 接續生活改變的討論, 同時也注意不要強壓成人的責任在孩子身上, 比如: 為你的母親堅強起來, 你現在是一家之主了

 

請試試:

1. 不需要刻意隱瞞, 當孩子觀察到父母的悲傷時, 孩子能理解有重大事件的發生, 保持開放與接自己的納情緒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紓發情緒

2. 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家長必須心理有準備, 不管用怎樣的方式解釋,孩子可能會憂慮, 或是對於死亡感到生氣 先去接受孩子的情緒反應, 等孩子逐漸消化起先的創傷反應後, 可以再持續著重在事件的理解與支持

3. 不避諱使用涉及死亡詞彙, 許多家長本身可能對於談論死亡,或是使用相關詞彙感到不舒服, 然而明確的描述有助於理解

4. 適量的給與訊息, 每次給孩子一點的訊息, 讓他們有時間去消化, 藉由孩子的提問, 你能掌握孩子目前理解的程度而做調整

5.  ”不知道”沒有關係, 我們不可能有所有的答案, 尤其在大人自己本身都需要消化訊息的時候, 對孩子詢問的ㄧ些問題, 如果你自己都還沒有準備好,或沒有答案, 沒有關係的

6. 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哀傷, 孩子在這個時後可能會感到孤單,或是難以察覺有任何的影響, 是因為每個人對悲慟的反應不同

7. 為孩子可能會在喪禮或過程中經驗到的做準備, 告訴孩子, 他們可能在儀式中會看到甚麼, 誰會在那邊, 其它人的感受以及會做些甚麼事情, 對於年紀較輕的孩子, 需要更具體的描述週遭環境, 像是, 喪禮的佈置, 棺材/物品等, 囑咐他人在喪禮忙碌時, 能協助照顧孩子

8. 對逝去的調整, 在未來的重要節日裡, 或是假期, 逝去的親人無法在場了, 先和孩子一起討論該怎麼渡過,或是計畫

9. 談論想法和情緒,在接下來的時間裡, 很有可能你和孩子會有很多機會去談論這個逝去, 開放地傾聽孩子的問題, 同時接納悲傷的調適是需要時間的

10. 記得也要照顧自己, 孩子在這個過程裡, 是以家長為模範, 跟著學習怎麼面對傷慟, 所以, 別忘了也要照顧自己

 

請避免:

1. 不需要遮掩傷慟, 當失去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時, 孩子看到你的哀痛,從中也知道, 悲傷, 哭泣是正常且健康的

2. 不用害怕分享回憶, 有時家長會擔憂去談論逝去的親人, 會引起的痛苦回憶, 然而, 回想的經驗, 故事, 是有助於在生者再次詮釋與逝去者的關係與療癒的過程

3. 當你覺得無助或是悲慟時不需要刻意與孩子保持距離,眼神的交會也會是個重要的連結,一個輕拍或擁抱都能給予極大的安慰

4. 不需要刻意改變話題, 這樣的行為讓孩子更感受到談論死亡是個避諱, 反之, 當孩子進到你們在談論的空間時, 可以調整詞彙和訊息的程度

5. 不需要特意改變作息, 儘可能的保持孩子作息的規律

6. 悲傷是沒有時間表的, 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速度處理悲傷, 記得, 生活會需要重新調適, 如果你或孩子需要額外的支持, 請接洽孩子的學校, 心理師或是社區服務單位.

 

 

台灣殯葬資訊網有詳盡而同繪本介紹: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2485

其它推薦讀物:

1. 小傷疤 La croute

2. 爸爸去哪了?On va où quand on est mort

3.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Hat Opa einen Anzug an?

4. 孩子也會悲傷 Children Also Grieve

5. 我的星星在哪裡?Où est mon étoile?

6. 愛,無所不在 Overal en ergens

 

本文所參考英文文獻/翻譯: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wo-takes-depression/201612/the-dos-and-donts-talking-child-about-death

http://www.wikihow.com/Talk-to-Your-Children-About-Death

http://www.barnardos.org.uk/childbereavementservice/child_bereavement_service_faqs.htm

arrow
arrow

    聊撩開心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